你的位置:江南study > 新闻动态 > 陈赓执着推动哈军工建设的传奇历程
陈赓执着推动哈军工建设的传奇历程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08:37    点击次数:190

陈赓:从战场到讲台,他“抢”来的哈军工

1952年的中国,百废待兴,国家亟需培养大批国防科技人才。就在这时,一个大胆的计划诞生了——建立一所全新的军事工程学院。而肩负起这副重担的,正是从硝烟弥漫的战场走下来的陈赓大将。他接下了这个“烫手山芋”,开启了哈军工从无到有的传奇历程。没有豪言壮语,没有慷慨激昂,陈赓只是撸起袖子,开始了他的“化缘”之旅,因为他深知,要建成这所学院,钱、设备、人才,一个都不能少。

哈军工选址:陈赓的“固执”与高岗的“黑脸”

建校伊始,选址就成了摆在陈赓面前的第一道难题。苏联专家建议将校址设在大连,理由充分:港口好,工业基础也不错。可陈赓偏偏不买账,他心中的理想之地是哈尔滨。这可不是一时兴起,陈赓有着自己的战略考量:哈尔滨工业基础扎实,铁路交通便利,更重要的是,靠近苏联,方便与苏联专家交流合作,而且当地人俄语普及率高,简直是天时地利人和。

当然,这个决定也并非一帆风顺。时任东北局第一书记高岗就第一个跳出来反对,他觉得哈尔滨冬天太冷,南方来的大学生哪受得了?陈赓不为所动,坚持己见。两人为此争执不下,高岗甚至一度将选址报告压了下来。陈赓可不是轻易服输的主,他直接飞到北京,向中央反映情况。最终,毛泽东拍板支持了陈赓的选择。这下,高岗可算是“黑脸”了,但哈军工的校址总算是尘埃落定。

毛泽东的“工学”:陈赓的“妙招”与哈军工的未来

建校初期,缺钱、缺设备、缺人才,陈赓几乎是“求爷爷告奶奶”般地四处“化缘”。他跑遍了各大军区,磨破了嘴皮子,甚至不惜“威胁”老战友,才勉强凑齐了第一批设备和资金。为了“抢”人才,陈赓更是亲自出马,到全国各大高校“挖人”。他跑到复旦大学,说服了著名数学家苏步青,又跑到同济大学,用“曲线救国”的方式请来了一位脾气古怪的老教授。他就像个“猎头”,四处搜罗人才,为哈军工的未来积蓄力量。

为了让这所新生的学院得到更多的认可和支持,陈赓又想出了一个“妙招”——请毛泽东题字。1953年7月,他带着精心准备的信纸,再次来到中南海。毛泽东看到陈赓的请求,不禁大笑,但也爽快地提笔写下了“工学”两个字。这两个字,不仅是对哈军工的肯定,更是对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期许。有了毛泽东的题词,哈军工的声名鹊起,吸引了更多优秀人才的加入,为中国未来的国防科技事业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。

哈军工,从一无所有到人才济济,从默默无闻到名扬天下,这其中凝聚了陈赓多少的心血和汗水。他就像一位辛勤的园丁,用自己的执着和智慧,浇灌着这棵国防科技的幼苗,最终使其成长为参天大树。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,而陈赓与哈军工的故事,将永远被铭记。



相关资讯